漫娅方舟

漫画,我的第二初恋 !

说画 | 《小王子》

对动画的感情经历了“三个阶段”。

 

很小的时候,看动画城里播放着迪斯尼拍的安徒生系列动画片,我以为,哪怕长大,我也会依旧喜欢看,尽管妈妈在耳边说:等你长大了,自然就会对他们不感兴趣了。

 

等经历了高中、上了大学,偶尔看到电视里面回播小时候看的那些片子时,才真的发觉,它们是多么的幼稚和无趣,也才承认,是的,成人后的世界里是没有动画片的。

 

又过了几年,看了部《蜜蜂电影》,也是第一次看三维电脑动画,从那时起,慢慢发现越来越着迷迪斯尼每年出产的动画电影,他们并不专属于孩子们。



而在今天看了《小王子》之后,我更加地肯定,未来的日子,我会有一个像《头脑特工队》里一样,一直存在的“动画岛”,成为我能量的来源之一。

 

幽默、想象力、创意、灵感、天马行空的创作,还有那份童心,是我不想失去的。

 

我想,动画的诞生,起初都是和欢乐、美好和搞笑这些词语相联系的,因为他们一开始的设定对象就是小孩子,哪怕类似《Hybrid Child》里有血的画面都要把红色换成黑色,就是为了减少负面感受。可是不知什么时候开始,我每每去影院看动画都要手握一大堆湿了的纸巾出来。

 

哭,不是因为伤感,而是被戳到了柔软处。

  


新上映的《小王子》是一部比《头脑特工队》更让孩子看不懂的动画。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曾被誉为无法拍成电影的著作,李安的作品呈现的惊世骇俗。 《小王子》的原著1943年诞生,而70多年之后的动画大师们来重新给予它生命也并非是件容易的事。

 

“你长大后想做什么?”在这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前,小女孩机械地背诵着妈妈交给她的“标准回答”,这一幕是多么的似曾相识!

 

妈妈从头到尾都穿着一丝不苟的正装,就像影片开头鸟瞰下的城市,那些像是强迫症们设计的建筑,也整齐的让人紧张。

 

在妈妈精妙地规划下,小女孩的生活就是格子上的人生,规律、机械、尽在掌控。



如果说“知识改变命运”,如果说那些“知识”是大人们所言的“受教育”,那些用次方幂函数的“有用”灌输和具有强大威力而抹杀天性的制度,结果就是像影片中从未出场的、暗示在写字楼里连轴转的小女孩的爸爸,跟活在牢笼里等着产蛋,仅活在A4纸一样大的空间的鸡有什么不同?

 

相反,老爷爷脏兮兮的穿着和乱糟糟却有着那么多生动物品的家,还有他的童心和那听上去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故事。老爷子古怪的树屋与邻居们整齐划一的房屋在同样一条街,显得格格不入。

 


老爷爷的经历甚至让我想到了《格列夫游记》里的主人公,经历了奇幻之旅之后,没有人相信他的“胡言乱语”,包括他的妻子。因为成人的世界是科学的、有逻辑的、有道理的、可以考证的。这些东西是权威的、不可撼动的,怎么可以仅用一个人的经历去挑战和推翻它们呢?

 

大人的和小孩子的世界到底有多大的差异,为了区分这一点,片子用“星球”来划分。

 

大人的星球上,没有小孩,每一个大人像是工厂流水线里出来的产品:灰色的制服、疲惫的肩膀、无光的神色、耷拉的嘴角,还有那自以为是的精明与成熟。



大人眼中的“有用”只和利益相关。看教科书是有用的,读故事书(小说)是无用的;考高分是有用的,交朋友是无用的;工作是有用的,陪孩子过生日是无用的;上学是有用的,在草丛里追蝴蝶是无用的。

 

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大人世界里的事情抵不过孩子的一句话,那些稚嫩的声音说出的真相却是像在打大人的脸。小王子和每一个他去过的星球上的人的对话,极致的讽刺着大人世界里的游戏规则和他们的行为是多么的可笑。

 


《功夫熊猫》的导演马克•奥斯本继续沿用他的定格动画风格,用剪纸一样的画风来表现回忆,加上剧中那些如诗的语言,让童话带上了哲学的光芒。

 

真心感谢那些无论是让小说电影化,还是让童话漫画动画化的导演们,都让我们重新去拜读真正的好作品,让他们以不同的形式延续着作品的价值和生命。

 

“用眼睛看不见本质,用心才看的清楚”。也许,你不会细腻如我,从头哭到尾。放心,这不是黑童话,却是成人不可错过的故事。

 

评论

热度(1)
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